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推荐文章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3篇1
教学目标
浏览课文,说出文中的内容。
通过探究文中的奇妙现象,激起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
说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学习其巧妙构思。
教学重点
了解文中的内容。
学习本文巧妙构思,掌握其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文中的奇妙现象
教具
图片
教学方法
搜集信息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交流课前师生搜集的有关沙漠的资料,师适当补充
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文中具体介绍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深入阅读,质疑讨论
(要求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质疑探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重要问题,如下列问题要尽量涉及)
“魔鬼的海”这一光怪陆离的沙漠现象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并试着解释这一现象。
“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成因相同吗?为什么?
文中的“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一句在段落中的作用?
在写沙漠的两个奇怪现象时,为何先写现象,再写原因?可否调换顺序?
文中开头部分写了古人的看法,有何作用?
拓展延伸,深入探究
先让学生畅谈对沙漠深入认识,师再次出示图片导入:沙漠有壮观奇妙的一面,也有狰狞可怕的一面,我们要正确认识沙漠,才能征服沙漠。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总结归纳,畅谈体验
(以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课文)
假如你是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假如你是位科研人员,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假如你是位文学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假如你想学习写说明文,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3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理解沙漠中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本文叙事生动,用例典型,教学本文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题目引导完成学习。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先让学生讲述自己听说过或在网络、书籍中看到过的有关沙漠的奇怪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这方面的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或小黑板l。)
明确: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
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
3.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释清楚吗?同桌试一下。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试从文中找几个句子分析这一特点。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你能设想几种改造沙漠的方法吗?说说看。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
明确:(说明文按说明内容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本文是事理性说明文。按语言风格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等科学小品)本文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
明确:(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出说明对象。)
3.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释清楚吗?同桌试一下。
明确:(课文主要描述了两种奇怪的现象。一是“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二是
“呜沙”。)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试从文中找几个句子分析这一特点。
明确:(学生能分析一点即可。可参见课后第二题。
“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乌,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你能设想几种改造沙漠的方法吗?说说看。
明确:(本题是开放性题目。)
6.研读赏析最后一个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②通过这段说明,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③“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了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这一句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④文中说明“鸣沙”的成因,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⑤“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一句能否省略?为什么?
⑥“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沙漠中的“鸣沙”现象及原因。②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点明全文的主旨,收束全文。③打比方。④作诠释。⑤不能,因为删去就缺乏了语言的严密性及说明的准确性。⑥承上启下。)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某一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果没有时间可不必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板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竺可桢
按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科学作出解释。
按语言风格:科学小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语言准确、生动。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3篇3
教学目标:
一、了解科学小品科学性和文艺性相结合的特点。
二、掌握诠释说明和引用说明的方法。
三、理解“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一、掌握科学小品的特点。
二、掌握诠释说明和引用说明。
教学难点:能科学解释沙漠里的怪异现象,并能解释生活当中和本文原理相同的怪异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讨论。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做实验。
用玻璃杯装满水,中间放一根筷子。请学生解释筷子弯曲现象,用物理知识来阐明其中的道理。
二、导入: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同样可以用上面的知识进行解释,请大家仔细阅读全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解释“魔鬼的海”、“海市蜃楼”、“鸣沙”等现象。
三、讨论回答。
明确:
1、海市蜃楼:沙漠地面由于酷夏烈日暴晒,上下层空气温差很大,加上光线的折射和反射的影响,使人们产生错觉,因而形成“海市蜃楼”。(找出阐释的语句,并能辅以图示)
2、鸣沙:沙漠面部的沙子细小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
四、思考:
1、作者由此现象的解释得出什么结论?
2、作者是如何来阐明事理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单回顾上堂课内容。
二、解答思考题。
(一)、结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点明题旨,收揽全篇。
(二)、第4段:引用法国人孟奇的说法,解释沙漠里“海市蜃楼”现象的成因。
设问——说明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描述现象——说明成因(引用说明、作诠释)
第5段:用作者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解释“鸣沙”现象的成因。
过渡——介绍位置、形状(描述)——记叙亲身经历——说明成因(作诠释、引用说明)
三、阅读1-3段,概括内容,思考为什么要这些段?
明确:引述古代旅行家对沙漠鬼怪离奇现象的描述,引出说明对象。
引用见闻——现代人畅行无阻(相比较)——说明原因
形成对比,用叙事语言增强形象性。
四、写作特点:
1、说明与叙事相结合。科学小品既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科学性,又具有文学作品生动形象的特点。因此,要求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用文学的笔法来表现科学的内容。
2、诠释说明和引用说明等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作诠释——逐一解说,使因果条件充分、事理逻辑严密,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引用说明——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为突出文章中心服务。
3、语言准确周密而又生动活泼。运用科学术语,诠释准确、简练,同时运用形象化的描述,恰当地使用成语,又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
五、文体、作者
事理说明文,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
竺可桢——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向沙漠进军》
六、作业:完成相应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