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家 > 总结 > 教学资源 >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吴茜4058 分享 时间: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1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1篇1

  这是一篇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全文分三部分:

  一、开天辟地显“力大”。

  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时从“猛劈猛凿”等词很容易就感受到盘古的力大无穷。

  二、顶天立地显“坚持”。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地每天加厚,盘古也跟着每天长高,而且历经一万八千年。在这个过程中,想象盘古会遇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学生结合原来所读过的神话故事,发挥想象,编造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由此可见盘古是多么坚持!

  三、改天换地显“奉献”。

  第七自然段中心句是“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那么他的身躯化成了哪些事物呢?由于这几个分句写得琅琅上口,句式一致,学生一读就发现这一段有九个“变成了”。我追问:难道仅仅是这九样事物吗?学生一下子张开想象的翅膀:“牙齿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珠宝”,“头发变成了茂密的森林”,“耳朵变成了幽深的山洞”……

  学完全文问学生: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学生结合课文马上回答:无私奉献的盘古,为他人着想的盘古。是呀,盘古以他的身躯和神力改变了世界,虽然这只是人们的想象,但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遐想。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1篇2

  在《开天辟地》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盘古这个“大神”在学生心里神奇地站起来呢?我教学这一课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讲讲故事,还孩子们一个“神”

  开课伊始,抓住神话口耳相传的特点,设计了教学生讲故事、听故事的方法,从课堂教学的结构上实现了对当下课堂的颠覆和重构。而讲故事的同学,不仅把书上的内容变成了自己的语言,充分地消化,而且把书面语言变成了口头语言,生动地讲述出来。语言的魅力、神话故事的魅力、听故事、讲故事何尝不是课堂的一种享受?

  2、读读文本 感受神奇

  首先,在“开辟天地”这一部分,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字词句中感受盘古的神力。“咔嚓一声”和“猛劈猛凿”两个词的着力引导,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关键词感受盘古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在盘古“顶天立地”这一部分则浓墨重彩地加以渲染:让学生用双手演示天和地的变化来直观感受盘古长高的神奇过程;在“一百年过去了”“一千年过去了”“一万八千年过去了”等具体语境的导读中,盘古的身高以数字化的形式清晰呈现,学生接口读的过程,就是盘古的形象在他们心里长高的过程;直至最后“巍峨”的出现,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盘古“顶天立地”的气概与形象。这样的教学,力图体现盘古这一形象的审美价值。

  接着,在“化身万物”处,教学中我首先以画面给学生的感观强烈的冲击,这部分的内容,重在“变”,因“变”而神奇。如何导好这个“变”?先看变什么——记忆文中的优美词句;再看怎么变——由此,引发对神话故事想象的思考:让人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的想象,才是最上乘的想象。

  最后,设计友情卡环节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盘古坚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不知不觉中已进入孩子内心。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1篇3

  《开天辟地》是中国著名的神话小说闪烁着极其迷人的色彩,意在赞颂盘古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一共有8个段落,到处都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语言优美风趣。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清晰,使得故事十分生动精彩,尤其是第七自然段描写盘古身体化生世间万物,生动传神。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的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因为是神话故事,所以学生的人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涨。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特别是第七自然段,语言结构整齐,有节奏,通过大屏幕出示填空,让生自己去找答案。结果一目了然,学生情绪正好上来了,在这个时候加强阅读训练及背诵,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最后出示的一张盘古身体化生图,让学生来说,又一次的加深了对他的认识,人物的形象更加全面。

  因为最后一部分6-8段是要求背诵的段落,因为课堂上的练习,学生脑海中已经有了大致的框架,只需要把各个部分衔接上就可以了,所以背诵起来也不会很困难。

  但在课后的练习上发现对于在各个环节中表现出的特点,学生还是不能准确地把握,需要我再强调,加强训练。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1篇4

  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1.课题的引出比较简洁明快,通过交流神话故事资料,使学生知道我国的神话故事有很多,接着话锋一转,今天学其中一则,马上引出了课题,然后通过读题的训练,读词的指点,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读课文要有感情,读题和读词同样要有感觉。这样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注重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教学,如教学: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讲解对偶句的特点;最后指导学生写对偶句。这样就能把学和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这也是新课标的理念。

  3、在这堂课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多样。如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就在临死前,盘古还化生出了世间万生物。尤其是读到“精疲力竭”“含着微笑” “临死”这几个词时就特别感动,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为什么?(盘古面对死亡显得那样乐观、无畏、坦荡。还把自己的身躯化成世间万物,多么伟大的心灵呀!)让我们怀着这种感动齐读全文。这种先理解后表达的方法都进行了较为扎实的指导。

  3.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些段落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等读书形式,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不过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文章的情感基调没有把握好。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时,尽管我请了一位学生动作演示,自己还用撼动人心的语言三次煽情,设法拨动学生心中的情感,无奈学生只游离于文字,未能走进人物心中,与之同喜、同忧!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计是自己在上课开始就没能好好渲染这个以至于问他们:盘古他顶天立地站了这么久,脚痛了,脖子酸了,他快倒下了,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

  其次是指导学生背诵课文6至8自然段时也不够到位。因为在教学设计时,指导背诵的链接不是很强,加上在课堂上练习的时间也不够充分。因此造成有一部分学生背诵出现困难,所以今后的教学中还得加强这方面的历练。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1篇5

  教完《开天辟地》这一课上,我不禁问自己:“教这一课,学生学会了什么?”上第一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我问:“课文讲了谁开天辟地?为什么要开天辟地?又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节,了解事情起因;读读2—7自然段,说说盘古开天辟地的经过。之后,让学生找描述盘古开天辟地经过的概括性语言。学生找到了最后一节,从而明白了课文的结构。我想这是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这是应该要教会学生的一种能力。

  第二课时,我抓住总结句“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让学生读课文的2—5自然段去感受盘古的神力。学生找到了一些句子,我先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有感情朗读,在评价朗读时,引导学生在读中表达对盘古的敬佩之情。这是培养学生对词句的感悟能力和朗读能力。

  读到第5节时,盘古巍峨的形象已矗立于学生头脑中。这时,我出示插图,让学生说话:“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盘古。”“我看到了一个力量无穷的盘古。”“我看到了一个威猛无比的盘古。”……我说:“是啊,此时,我们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地英雄,看到了一个英雄的刚劲有力的一面。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

  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之后,我让学生说话:“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个精疲力竭的盘古。我想到他撑了这么长时间,把力气都用尽了。”“我看到了一个含着微笑倒下的盘古。我想此时盘古知道天地不会再合拢,就感到很欣慰。”“我看到了一个有献身精神的盘古。我想他的心地很善良。”我说:“是啊,英雄的刚劲有力让我们感动,英雄的柔情似水同样让我们感动。盘古临死的时候,他把他的身躯奉献给了我们这个世界。”学生自读第7自然段,找一找盘古身躯的哪些部分化为了哪些万物?最后总结,盘古不仅以他的神力开辟了天地,还把他的身躯奉献,化生了世间万物,才让这世间这般美好。这是培养学生说话,表达感情的能力。在这过程中,学生用心感悟人物品质,同时思想受到熏陶。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1篇6

  《开天辟地》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教学中,重点抓住盘古怎样开天辟地,又怎样化生出世间万物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体会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抓住“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关键词语,想象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情景,感受开天辟地的艰难,体会盘古对光明的无限向往,以及创造崭新世界的决心。同时,再让学生用心品读,感悟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抓住“也跟着长高”,“一万八千年”等词语,想象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盘古意志坚定,矢志不移,这是何等的不易!体会盘古为了创造出这一美好世界所下的决心。

  教学第三段时,引导学生抓住“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等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在这过程中,学生用心感悟人物品质,同时思想受到熏陶。最后引导学生谈了什么是神话和交流了课外阅读的神话故事,还找了文中对偶句的特点。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1篇7

  我执教的是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盘古开天辟地》一课。教学中我对盘古精神的感悟步步深入,把神话的特点融入其中,品读语言的同时,不忘学生想象、表达的训练。虽然郑店街听课的老师们给予了些许肯定,综合看起来还算是顺利完成了本次教学,但课后细细揣摩,有两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足以为戒。

  1、问题设计的明确性。

  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在复习第一部分“盘古开天辟地”后,我问学生:“盘古一斧、一挥、一劈就分开了天地,你们觉得盘古怎么样?这个神话故事怎么样?”(力大无比、奇特想象等)此问题随意,不如问:“你们感受到盘古的什么?”避免追问的嫌疑。

  在学生默读6——9自然段时,我问:“神话中的人物也很神奇,他们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能力,盘古还有哪些让你感到神奇的地方?”学生默读10秒后还是没有人举手,我就有点着急了:“找到一处也可以交流。”我希望在交流中他们能互相启发。马上有一个孩子发言,我顺势说:“同学们,盘古每天会长高一丈,这就是他的神奇呀!”学生们马上就找到了他能变化、变化快、站的时间长等句子谈体会了。为什么学生会在这看似简单的问题上卡壳呢?那是我在此问题设计的不明确:我既想结合神话的特点,又想结合课文内容提问,结果顾此失彼。不如直接问:“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怎么做的?”学生很快就会把他顶天、撑天等的描写找到了。一句“找到一处即可”折射出“走教案”的心理,有是“师本”观念的体现:退一步,尽管如此问题下,如果相信学生,多给10秒,20秒,孩子们也是能读懂文本的。

  2、“点状”教学与“散状”教学

  在学习第10自然段后,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盘古的————变成了————”学生一时想象不出来,后来才陆续有几个学生发言了。这是典型的“点状”教学,当学生的思路没打开时,不妨发挥同桌、小组的作用,在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效果一定比上述好得多:学生的学习由议论文式的“点状”连接成“散状”的群体学习,使课堂流淌出一种灵动之美、和谐之美。这不也是我的追求吗?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1篇8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神奇故事。课文通过盘古开天辟地,顶天立地,体现了巨人盘古的不畏艰难的献身精神。课文处处充满神秘的味道、神奇的想象,让学生感受着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1、教学效果(思效)。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抓住关键词句教学,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朗读中抓“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边读书边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得巧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让学生体会反义词的妙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以品味,体会作者用词之妙,同时对描写的情境有了形象的认知。

  学生对于课文中描写“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这部分有所质疑,因为课文插图中是盘古手托着天,所以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究竟是盘古“头顶着天”还是“手托着天”?是故事描写有误还是课文插图不够精准?其实,学生讨论不出结果也无所谓,只是借助这样一种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盘古开天地的艰难而已。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遵循主线展开教学。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从而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始终坚持“以读为本”,尤其是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以及盘古身体发生变化这两部分,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分析和讲解,而是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谈出自己的体会。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盘古抡起斧子开天辟地的高大形象就跃然眼前。

  (3)小练笔的设计恰到好处。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古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变成了自然界的某一种东西,盘古身体的这一部分和它所变成的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声音变成雷声,眼睛变成太阳月亮……从而让学生体会,想象不是凭空乱想,而是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这时候布置学生练笔——除了课文中描写的,想象一下盘古的其他部分会变成什么?学生就有了想象的思路。

  3、不足之处(思失)。

  复述课文是四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的语文技能。在开始备课的时候我是设定了这项任务的,自己也以为很容易达成,结果发现我太高估学生了,他们只是用非常简单的语言概括了故事内容,缺少复述的趣味。这样说明学生并没有掌握复述课文的诀窍,尤其是精彩片段的精妙之处,包括一些关键词句,学生并没有运用到自己的复述当中。

  4、改进措施(思改)。

  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用合理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创设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不管何种类型的课文,老师都应该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少一点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思考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盘古开天辟地》为我们讲述了创世纪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原因和经过,解释了宇宙的起源,赞颂了盘古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抓住关键的语句,感受盘古敢于开创、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2、了解神话传说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会,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领悟课文主题。

  2、在课堂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深刻。如第二节的“抡斧猛劈”通过学生自己的动作感受来加以读的感悟;天地分开后发生的变化,也是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加以体会,特别是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变化,我首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通过师生对读,生生合作等朗读方式,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中体会祖国文字的魅力及盘古的不朽精神。

  3、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变化”这节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发挥想象,同学间启发合作,想象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仿造文中的优美词组也写下了很多优美的词句,同时达到了当堂课讲、练、写结合的目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本节课的作业我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去完成哪些内容,而是让学生说说学习本课后回家想做些什么,其实学生所说的如:想再读一些神话故事,想把故事讲给家人听,想继续搜集有关神话故事的资料等,这些正是老师要安排的作业,而学生却自主地要去完成这些任务,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抓重点词语,提高朗读的质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第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混沌一片”,结合图片进行理解,既理解了词语,又为后来的盘古开天地作了垫设。后面两段的教学,抓住了几个动词“抡,劈,顶,蹬”体会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三、不足之处

  第三自然段的处理可以再紧凑些,也可以通过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得再充分些,老师的讲解少一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本节课拖堂两分钟,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改进的地方,争取在不断的改进、完善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得更为合理。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读懂课题。了解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中神话故事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接着初读课文6—9自然段,整体感知盘古怎么撑天的。然后交流分享读书感受:从“直挺挺”“撑”“不让”“孤独”“坚持”“实在”“终于”可以体会出盘古与自然坚持斗争的献身精神。最后搜集阅读优秀的古代神话故事。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1篇9

  借练习学课文

  ——《开天辟地》授后小记

  练习4的读读背背中有以下八个词语:

  混沌不分 昏天黑地 大刀阔斧 开天辟地

  与日俱增 顶天立地 化生万物 改天换地

  这八个词语不仅概括了《开天辟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词语的排列顺序也与课文描述的先后顺序完全一致。基于这一发现,我决定将这一内容的教学渗透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一方面结合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这八个词语的意思,另一方面又通过这八个词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有关语句的描写及内容的理解。同时我决定就将这八个词语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板书,使学生可以很清晰地了解故事发展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上完课后细细总结一下,这样结合起来教学,体现了以下的一些优势:

  1、节省了重复教学的时间。

  课文的教学如果不与这些词语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那么在教学练习的时候,学生还是要花时间去温习课文的内容,并理解词语,从而进行记忆和背诵。这样一结合,就不必再花时间去进行讲解。

  2、词句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理解词语的目的。

  八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完成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文中有相关

  的语句描述了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找出来,读一读,学生对词语的意思理解就更为形象,更为深刻。

  比如“昏天黑地”一词,文中相对应的句子是:一天,大神醒来,睁眼一看,四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再如“大刀阔斧”一词,文中句子是: 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这样,结合文中语句,通过朗读、感悟、想象,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自然会更形象更深刻。理解深刻了,记忆及背诵的效果自然也会有明显提高。

  3、借助词语,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由于这八个词语不仅是文章的关键词语,而且它们的排列按先后顺序,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就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堂上,借助这样的板书,引导学生说话练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根据关键词语,运用连词成句的方法来提高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又帮助学生记忆及背诵词语。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1篇10

  《开天辟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整个世界”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现将我教学这一课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阅读课文 把握结构

  在第二课时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了是盘古开辟了天地,那么他是用什么来开辟天地的,你能不能直接从文中找出答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找出答案。在揭示答案的同时又指出了课文的中心句,也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再次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同时也把握了这节课的重点。接着引导学生学习盘古如何用神力和身躯开辟天地,了解课文的结构,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二、抓住重点 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在教学时,抓住“裂开一条缝”“咔嚓”“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神力,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盘古的力大,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妙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天,脚踏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立,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立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旁白: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立地。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让学生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盘古“精疲力竭”“微笑着倒下了”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盘古微笑着倒下了?让学生思考,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三、结合文本 展开想象

  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学生的想象会让你惊叹不已。在教学盘古的身体化为万物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想象是根据所想象事物与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行的,不是瞎想的”,这样不仅让学生方便记忆课文内容,而且由此让学生想象盘古身体的某个部位还可能变成什么。学生对盘古其他身体部位的想象非常精彩,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想象,更让学生在想象的同时体会盘古为了人类而自我牺牲、献身的精神。让学生明白盘古的身体化作了万物。再想象,如果没有盘古,就没有什么?以此揭示盘古奉献的品质。

  四、多种形式 指导朗读

  初读课文,只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只有对重点字词、句子理解后,才能读出味道。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先自己读、指名读、找同学评价比读,引导学生感受沉睡了一万八千年的盘古积聚多少能量,当他爆发时会怎么样,让学生最后通过齐读这种方式,将盘古的神力鲜明呈现出来。

  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在学生找出盘古是用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后,提出盘古如何用神力开天辟地这一问题时,忘记先让学生去朗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再去回答问题,以至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准确找出答案,虽然随后在引导下找出了答案,但是走了弯路,课后细想才知道在上课时要细心尤其是要注意细小环节,如果一个小小的环节出错,就会影响下面的教学。

  二、在教学的最后过于重视盘古奉献的品质,花费的时间较长,后面部分只能忍痛割爱了,忽视了进一步去强调神话故事的特点,虽然在下一节课把这个环节作了补充,但是感觉如果能连接到一起完成效果会更好。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1篇11

  教学目标:

  ①认识“竭、液”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混沌、冉冉上升、慢慢下沉”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③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神话故事,尤其是中外有关创世纪的神话故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①简介中国的神话故事。

  ②“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交流课前部分资料: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③揭题:18盘古开天地。

  (这样的设计,尊重了学生急于展示自已的感受。又能让学生对古代神话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为学习本课奠定感情基础。)

  二、初读感

  ①识记生字。

  a.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b.同座互相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②读通课文。

  a.自由练读课文。

  b.同座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③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此环节符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创设了民主、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又利用学生的互助互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

  三、研读交流。

  ①学生自读课文,谈谈对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②重点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新发现?

  ③重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a.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人类的老祖宗给我们创造的宇宙的美丽样子。

  b.让学生根据教学挂图介绍盘古创造的美丽宇宙。

  c.选择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

  (以上环节的教学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的自主、探究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盘古的伟大及他所创造的宇宙的美丽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想象思维、理解能力,更锻炼学生以自已的感情来指导朗读。)

  四、作业

  练读课文。继续搜集有关神话故事的资料。

3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