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观潮》教学设计
推荐文章
部编《观潮》教学设计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 部编《观潮》教学设计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观潮》教学设计1
一、 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
1、 认读。
(1) 读准字音。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2) 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发纹身( ) 皆出酒食( )
既而: 既而渐进( ) 既而儿醒( )
②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 ________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 ___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 ________________
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三、 研读。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3、 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部编《观潮》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认真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学着按时间写作的办法仿写片段《雷雨》。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仿写一个片段《雷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家能用平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象,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师深情背诵课文第三段。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悟:
1.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诵读,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3.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并让学生说喜欢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并板书)我们一起去看看。
2.指名读课文第二段,你读懂了些什么?师归纳板书:江面平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3.“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出示图片“江面平静”,配上音乐,学生自己读读。
4.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5.师生对读,请学生体会朗读成功的原因,总结学法。
理解重点词句。
读出人们的心情。
选折合适的音乐。
6.自由读读第三段,在学习小组中按学习方法自学课文。
7.交流理解的词语,并读读该句句子。
8.师归纳板书:闷雷滚动,出现一条白线,人声鼎沸、沸腾。
9.重点交流“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抓住比喻,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
10.体会人们的心情。板书。配乐诵读,学生自由选折音乐,组成小组读读。
11.集体学习课文最后一节师生对读。
四、拓展、探究
1.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网上学习。并试着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钱塘江大潮。”并把自己的观点介绍具体。
说话练习:“钱塘江有着( )的大潮,( )。
2.仿写《雷雨》
出示媒体“雷电交加”的景象。
出示要求:运用恰当的语句写出雷雨的气势。
五、回家作业:
1.想象雷雨前、雷雨后的景象,把短文写完整。
2.收集世界奇特景观的资料、图片。
部编《观潮》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含义。
(2)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第一幅图片展现大潮风光,了解观潮的盛况。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通过观潮者的表现体悟观潮盛况。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昨天老师看到一幅美丽的画卷,今天老师把它请进课堂,一起来观看。它有个名字叫:观潮(出示课题)
2、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难懂的词语做上标记。
2、同桌间互相检查。
3、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读了一遍课文后都有答案了吗?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1、自由读1、2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假设你就是图片中的观潮者,此时你看到了什么?
『1』指导朗读句子(美的感受)『2』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焦急)
『3』做解说员介绍
3、设疑引思
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想问,为什么大家都那么想去观潮呢?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还坚持,等着、盼着?(天下奇观)
(四)小结
这天下奇观是以怎样的姿态展现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从声音与形态的变化两方面,体会到潮的壮观。
2、边读边记忆大潮的变化过程,练习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1、分别能找出大潮声音与形态变化的词语。
2、结合词语体会潮的气势雄伟与壮观。
3、通过反复阅读从中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想象画面
1、默读3、4自然段,思考: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气势雄伟、壮观、难忘、凶猛……)
2、你又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气势雄伟、壮观呢?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壮观)
你能壮观的读一读吗?
指导朗读。
3、适时发问:这是从声音方面描写大潮,这两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也是从声音方面来写的?
4、当闷雷滚动时,人们——
当响声越来越大时,人们——
(二)看谁本事大,能看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些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看到的词语写下来。
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三)讲读最后一段
潮退了之后的景象
(四)全课小结
经过同学们的认真学习与观察,我们把这幅美丽的图画看完了。来,把掌声送给自己。